客服QQ:81620600丨新闻发布QQ:396082688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评论 > 正文

工程院:我国制造业总体向好 与美国差距缩小不显著

华中企业新闻网  2019-10-30 17:46  网站编辑

人民网北京4月2日电(赵竹青)中国工程院今日正式发布了《2017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报告比较了各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近两年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2015-2016年各主要国家制造强国发展进程整体向好。中国虽然在2016年指数首次下滑,但不会改变制造强国发展进程总体向好的趋势,符合制造强国战略的预期。

《2017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沿用完善优化后的制造强国指标体系,基于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各国统计局等权威机构的最新数据,对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印度、巴西和中国等九国2015-2016年制造强国综合指数进行了跟踪测评,并对我国2012-2016年制造强国发展进程进行了系统总结及未来趋势预判。

这是继2014年和2016年后,中国工程院第三次正式对外发布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

中国制造业排名:规模第一,综合第四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表示,“论制造业的规模,中国是世界第一,可以说中国已经是一个制造大国。但是多个指标综合考虑来看,中国还远不是一个强国。”

报告显示,从制造强国综合指数来看,美国持续大幅领跑各国,处于第一方阵;德国、日本稳居第二方阵,特别是日本实现了2012年以来的触底反弹;中国处于第四位,但指数在2016年首次出现下降。

报告也分析了这一下降的原因: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幅下滑、国际市场不景气导致出口下降等因素同时作用于中国制造业,造成2016年中国指数首次下滑。

同时,综观2012-2016年五年间,各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情况差异较大。在此情况下,中国是指数值增长最大的国家,总体上符合制造强国战略的预期。

具体分析:规模发展在持续,质量、结构待优化

报告还具体分析了中国制造强国四项分项指数值及占比情况。2012-2016年,中国“规模发展”指数值和占比均为最高,说明发展趋势的持续性。然而“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三项变化不大。

从各细分项指标变化情况来看,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有明显提高,但与美、德、日等相比仍差距巨大,一国制造业拥有的世界知名品牌数指标提升明显;而制造业增加值率、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等指标出现下滑。

从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发展”传统优势不断强化,但尚未有效带动质量效益、结构优化和持续发展的提高,整体转型升级有待进一步培育。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朱高峰院士指出,目前,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仍处在起步阶段,制造业总体仍未摆脱规模拉动的路径依赖,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将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其间还可能有起伏。质量效益、结构优化以及持续发展三项指数相较美、德、日等制造强国仍有巨大提升空间,其中,质量效益虽差距最大,也是追赶的主要着力点,未来应是中国制造强国建设的主要突破方向,质量效益应面向制造业整体而不是局限在一些重点领域;结构优化必须与质量效益相辅相成匹配发展,更多体现在向质量效益高的产业和环节上发力,而不是停留在“高”和“新”的发展概念上,可持续发展中研发创新投入的增加也要与产业效果挂钩。

与美国相比:差距缩小进程不显著 仍需更大努力

“2017年尽管人民币兑美元全年平均汇率仍有小幅下滑,但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利好的推动下,2017年中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将小幅回升。”周济同时指出,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在美国制造强国指数稳步较快增长的压力下,我国制造强国指数与美国之间的差距缩小进程不显著,要在2025年实现初步目标,2035年实现基本现代化仍旧需要做出更大努力。

报告认为,未来一段时间,由于汇率波动、国际贸易摩擦等不确定因素,我国制造强国指数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波动,但不会改变制造强国发展进程总体向好的趋势。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加快推进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性转变,要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推进制造业整体提升,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制造体系,为早日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云企网-华中企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