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企业新闻网 2019-10-30 17:45 网站编辑
人民网北京4月2日电 (记者 朱一梵)雄安,已经成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新的里程碑。4月1日,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开局一周年。这一天,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2018年年会在北京召开。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把加大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力度放在首位。并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思想?如何推动新时代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范恒山、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魏礼群、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等几十位长期从事区域发展理论、政策研究和实践工作,以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专家围绕“新时代的国家与区域发展”展开讨论。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陈宗兴:强化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工具
区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经济要素跨区域流动,加强区域合作和协同发展,区域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
在新时代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应该从加强区域经济理论创新、坚持理论结合实际、强化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工具三方面着手。
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魏礼群: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良好的势头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良好的势头。一方面,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不断推进,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区域发展协调性逐步增强。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重点城市群规划,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迅速成长,辐射和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其中“一带一路”倡议更是成为我国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
国务院参事、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杜鹰:在当下的结构变革和动能转型中,不同地区改革起步时间、基础条件、市场化程度等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分化的内因
所谓区域经济分化是指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势头出现了情况迥异的变化。
我国区域经济分化有周期性因素、结构性因素、体制性因素三个因素。而现阶段,区域经济分化有着更深刻的背景。那就是我们正处在结构变革和功能转换的特殊时期,经济进入新常态,过去那种依靠拼资源、拼环,把外延扩张进来的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新的发展领域为统领,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双创”和发展新经济为代表的结构变革和动能转换,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特征。
在这个大背景下,凡是资源加工型和传统产业为主的地方,凡是市场化程度低、市场机制和体制改革滞后的地方,结构变革和动能转换的困难就更多一些,受经济下行的压力影响就大一些,最终表现为经济增速下滑。而结构变革起步较早的地方,基础较好的地方,市场化程度配套能力较强的地方,就可以比较从容地应对结构变革的挑战、赢得先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就是区域经济分化的内因。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范恒山:补齐八方面短板,克服薄弱环节
十九大已经明确了,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所以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进一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紧扣我们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突出补短板,在克服薄弱环节方面下功夫:
在区域方面,要补齐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短板;在领域方面,要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在产业方面,要补齐先进制造业短板;在管理方面,要补齐政府市场协调联动短板;在创新方面,要补齐核心技术短板;在供给方面,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在工作上,要补齐精细短板;在教育方面,要补齐信誉短板。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运用土地市场杠杆撬动区域协调发展
建设用地指标跨省调节机制,是土地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
建立和完善建设用地指标跨省调节机制的四点建议: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建设用地调节市场;要建立一个标准的粮食亩产为当量的交易单位;要成立一个运输距离的系数;要建立土地质量监督的中介组织,由第三方来监督。
此外,对退出农村房产和宅基地进入城市落户的农民给他们以价值补偿。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交通基础设施转变促进了区域经济差距缩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发展,是跨越式的。实际上中国正在发生一场世界最大规模,也是最现代化的交通基础设施转变。
我们仅从交通基础设施的数据做了分析,从2013年投资占GDP比重的16.5%,提高到2015年的20.3%。“十三五”规划,还有了进一步提高。这样做的结果突出表现为,集聚要素功能发挥,经济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功能的发挥。因此,中国的互联互通基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地区发展格局。所以,2004年以后地区差距是有所缩小的。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三方面着手提升区域发展水平和质量
在推动形成开放新格局当中,提升区域发展水平和质量,发挥不同区域在开放中的不同作用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第一,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优化区域协调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二,以服务贸易为重点,推动形成区域开放新高地,释放区域发展新动力。第三,以区域开放突破为重点,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推动形成双向开放向区域发展新格局。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中国区域科学学会会长杨开忠:乡村振兴最主要的地域依托是都市圈
都市圈作为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地域依托,已经方兴未艾,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我最近在甘谷县、河南的兰考县进行了一些调研,发现无论城市的大小,都表现出两个趋势:第一,是城乡之间的分离,特别是现在农村在城镇工作的人越来越多。第二是“返乡创业”,其实没有“返”到村里,而是“返”到村所在都市圈的城市里面。
以都市圈为地域依托,实现乡村振兴应从五方面着手:第一,全面树立都市圈的理念,建立健全统一的划分标准和统一思路;第二,着力建立健全都市圈的房地产和就业统一市场;第三,都市圈要统筹布局和个人消费和公共服务的分布;第四个,要把都市圈与特色小镇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五,打造高效的通勤交通体系。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丁任重:三方面入手,解决城市资源承载率接近极限后的发展问题
现在十八个副省级城市都跃跃欲试要进入“新一线城市”,11个新一线城市又要跃跃欲试进入“国家新中心城市”。我们的课题研究发现,11个新一线城市里面,一半的城市现在资源承载率已经达到了极限。通俗地讲,现在土地、空气和水一半的城市接近极限,已经没办法再往下发展了。
如何解决城市发展的问题?我建议:第一,理论界要在发展中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考虑区域和城市的发展;第二,建议我们实际部门在规划顶层设计的时候,对区域规划和城市的规划应当把资源承载率作为底线;第三,在国家出台各种区域政策的时候,例如设立国家中心城市和大区域等政策的时候,应当按照十九大精神,重新考虑我们的指标体系、统计体系、政策体系、核算体系等等,以适应我们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张建清:国家对区域经济协调时,因区域问题而施策非常重要
前段时间我们做了一个课题,对中部地区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情况进行摸底。我们调研当中发现,虽然中部地区制造业增速快于东部,但是结构转型面临严峻的形势:2016年,中部地区制造业的销售产值利润占全国的比重的20%多一点,而东部沿海地区占到超过60%。此外,东部地区的研发资源,包括研发人员和研发投入也有明显优势。东部地区的研发投入占全国比例超过75%以上,中部现在只有10%多一点。中部地区全面崛起当中,很重要瓶颈展出现在人才方面、融资方面,而靠区域和市场发展无法解决。因此,国家对区域经济协调的时候,因区域问题而施策非常重要。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是从全局和长远的高度,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
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抓手,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区域政策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于我国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来源:云企网-华中企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