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企业新闻网 2018-06-01 14:40 网站编辑
4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马文芳给相关负责人建议,妥善安排段双奇的12万件农耕老物件,使耕读文化、耕读文明代代传承。
5月30日,河南省中牟县刘集镇段庄村临时安置区,院落里比以往安静了许多,临时搭建的板房里,已经断电断水,大多已人去房空,最引人瞩目的唯有该安置区里临时的“双旗农耕文化遗产抢救馆”,该馆墙壁上贴着红色的标识,门前堆放着传统农耕器具。
已入花甲之年的段双奇,提起农耕文化,滔滔不绝,从对农耕文化的热爱,到对农耕器具的保护与抢救,再到对农耕文化的传承,他都有自己的理解与认识。段双奇坦言,热爱农耕文化源于他的摄影,为了拍好农村题材的照片,他走遍全国各地,在行走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些农耕器具和农耕文化的魅力,可以说,每一件农耕生产器具的产生,都有关于其发明创造的动人故事,蕴含着祖先的勤劳和智慧,见证着我们的文明发展史。段双奇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业生产的每一种用具都有着深厚的感情。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业生产用的器具逐渐消失。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这些老物件保留下来,建造一个农耕文化博物馆,让子孙后代能够知道先辈们是怎样进行农业生产的。
“为了留住乡愁,留住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从郑州出发,沿着黄河逆流而上,收集了许多不同时代的农耕器具。”段双奇介绍,为了他心爱的农耕文化,他付出很多心血,从收购到清洁、保养、存放等,最少要过他9次手。为此,他也花费大量的钱,为了得到农耕器具,不惜卖掉自己的轿车,花掉自家的拆迁补偿款和承包土地的收入,共投入数260万元。
正当段双奇的“双旗农耕文化遗产抢救馆”得到当地群众认可和喜爱时,他所在的村子要拆迁了。面对房屋的拆迁,段双奇也和村民一样迁到临时的安置区。从此,段双奇开始为他收集的农耕器具寻找安家之所,毕竟安置板房不能成为农耕器具稳定的“家”。
两年来,为了给他心爱的农耕器具有一个“家”,段双奇四处奔波,却一直未能如愿。
如今安置区的居民回迁已接近尾声,这让段双奇犯了难:这些农耕老物件该往哪里去?面对困境,段双奇面露愁容,但他表示,相信传统文化的力量,传统农耕文化会有很多人喜爱的,相信他所收集的12万件农耕器具会有好的归宿。他也希望有识之士,共同为这些农耕器具找到合适的归宿。来源:豫网
来源:云企网-华中企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