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企业新闻网 2018-09-10 19:14 网站编辑
我漫步黄河岸边,浊浪滔天向我呼唤,祖先的历史像黄河万古奔流,载着多少辛酸多少愤怒,多少苦难,黄河向我呼唤,怎能愧对祖先;我登上泰山之颠,天风浩荡向我呼唤,中华的风骨象泰山千秋耸立,铭刻多少功绩多少荣耀,多少尊严”。——《我们是黄河,我们是泰山》
这是一首多年前非常扣动我心弦的歌曲,歌曲充满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和对美好未来的殷殷期待与向往。正如歌词中所写,中华风骨象泰山一样千秋耸立,傲视四海。泰山,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
泰山巍巍,华夏敬仰。从没有一座山,能象泰山一样同时兼具世界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遗产。泰山是中华国山,是五岳之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民族就起源于此,祖祖辈辈在黄河流域泰山周围生息繁衍,看云海奔涌,感长河落日。
泰山素有“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之说。自古以来就被无可争议的赋予“天下第一山”,是“五岳之首”、“五岳独尊”的尊崇。
泰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同时泰山也是佛、道两教的兴盛之地,是历代帝王朝拜之山。自秦始皇开始到清朝,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泰山被佛教、道教视为“佛国仙山”,泰山遗存有大量寺庵宫观更有2200余处历代历史文化名人的石刻碑碣。
泰山斗母宫东北经石峪,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石刻,历经千年风雨剥蚀,游人践踏。现已残破磨灭过半,目前仅遗存经文41行。
泰山经石峪刻经是中华石刻艺术、书法艺术里程碑式的巅峰之作,是研究书法历史演变和艺术成就的重要依据。历代佛教界以及金石、书法、鉴赏者将其视若珍宝。
岱庙位于泰山脚下红门路上。与好多游客不同的是,我去岱庙主要为了欣赏里面珍藏的众多碑刻,尤其是位于东御座的秦泰山刻石。
岱庙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至汉代。据史料记载,岱庙为泰山信仰的祖庭,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之载。汉武帝时期(前140-前87年),汉廷于博县境内建泰山庙(又名岱宗庙,后世习称东岳庙)。
岱庙主殿宋天贶殿也是游客必看的。里面墙壁上绘画的东岳大帝巡行故事的启跸图、回銮图特别值得一看,系山东寺庙中仅存的巨幅壁画杰作。
岱庙汉柏院内存历代碑碣90余块,有张衡《四思篇》、曹植《飞龙篇》、陆机《泰山吟》、米芾《第一山》、乾隆帝《登岱诗》等。
东御座位于岱庙东华门内,旧称迎宾堂,创建于元代,是达官贵人的住憩之所。清乾隆三十五(1770年)拓建,改为驻跸亭,成为皇帝御用之所。
在碑刻如林的岱庙内,最珍贵,最有价值的,自然是东御座院内保存的刻于秦代的李斯小篆碑《泰山刻石》,它是中国时代最早的石刻遗迹,也是研究秦代历史和文字的珍贵资料。此碑历来被视为书法艺术的珍品,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刻。
据悉,泰山刻石立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两刻辞均为李斯所书。
嘉庆二十年,蒋因培、柴兰皋在山顶玉女池中搜得残石2块,尚存10个字,遂将残碑嵌于山顶东岳庙壁上。
清道光十二年,东岳庙墙坍塌,泰安知县徐宗干“亟索残石于瓦砾中”,嘱道人刘传业将残石移到山下置于岱庙碑墙内,并写跋记其经过。
光绪十六年石被盗,后得于城北门桥下重置于岱庙院内。
宣统二年(1910年)知县俞庆澜为防刻石遭风雨剥蚀,在岱庙环咏亭造石屋一所,将秦泰山刻石及徐宗干的跋和自己写的序共3石嵌于石屋内,周围加铁栅栏保护。
1928年迁于岱庙东御座内,修筑一座门式碑龛,将3石垒砌其中。建国后,于碑龛正面镶装玻璃保护,现为国家一级重点文物。
秦泰山刻石历代多有摹刻拓本,现存清聂剑光摹刻的明拓本29字和徐宗干摹刻的旧拓本29字两块刻石,均陈列于岱庙碑廊。1987年泰安市博物馆复制秦刻石全文立于岱庙后寝宫。传世拓本当以明人无锡安国所藏宁拓本为最早,计存165字,此藏本于昭和十五年(1940)七月一日,由中村不折氏(1866-1943)购自晚翠轩。另一本存53字,亦流至日本。
秦泰山刻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岱史》称:“秦虽无道,其所立有绝人者,其文字、书法世莫能及。”鲁迅认为秦泰山刻石“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也”。
岁月如梭,两千余年已在历史长河中转瞬而过,秦时曾经的遗存早已渐渐湮灭,唯秦泰山刻石依然存世,见证着当时的繁华与苍桑。刻石仅存的寥寥十字,却如清代王家溶所云:“零星两片石,卓越两千年。
来源:云企网-华中企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