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企业新闻网 2019-03-24 15:10 网站编辑
现代化的进顺小康家园。 (进顺村供图)
改革开放40年,江西的“亿元村”演绎着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的景象。
1992年,南昌市青山湖区顺外村成为江西第一个“亿元村”,被誉为“江西第一村”。这个喜庆时刻,被顺外人写入了《顺外村村志》,文末还写到,“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顺外村的今天!”
26年过去了,《顺外村村志》中的“今天”已成为历史。其间,顺外村这个“江西第一村”,先后被你追我赶的湖坊村、热心村、进顺村取代,“亿元村”在赣鄱大地次第出现。
1980年,徐淑珍进入顺外饭店工作,如今已是顺外村委会主任。她对顺外村迈出的每一步都记忆深刻:1979年,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顺外村成立南昌市顺外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之后又成立江西制药二厂、南昌保健饮料总厂等。徐淑珍说:“最多的时候,有村办企业上百家,上规模的有30多家。1984年,作为全国26个‘先富起来’的村,顺外村吸引了江苏华西村、天津大邱庄等中国名村前来考察学习。”
“顺外村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还是1992年成为全省首个‘亿元村’。”徐淑珍翻出当年珍藏的剪报说,“如今外出时,还能感觉到那份荣光。”
之后的短短3年,热心村、湖坊村、进顺村相继迈入“亿元村”,这些被视为江西第一批“亿元村”,也因经济发展速度快被称为南昌“四小龙”。而今,南昌“四小龙”换了新面孔,桃花五村替代了热心村,而它们已不再是简单的“亿元村”,而是跨过“30亿元”门槛的“中国名村”,且不断创造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高度。
“真是大浪淘沙!”湖坊村党委书记魏斌感叹道,湖坊村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次经济转型阵痛——从创办集体企业,到建立企业集团,再到建设工业园、开发商业街、经营酒店,再到摸索着进入投融资领域,每一步都是像企鹅那样下潜后,再跃升新的高度。
同样,1997年,中国十大名村——进顺村受经济体制转轨和市场冲击,开始思变。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村集体资源再配置等方面频频发力:参股南昌农商银行,成为该行十大股东之一;注重“飞地经济”,发展高科技、新兴产业;完成三次股改,集体资产实现“人人有股”……
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尹小健,长期从事村集体经济研究。他认为,这些“亿元村”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除了地域或资源优势外,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建立了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制度,以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产业为先导,最终完成原始资本积累,扎实稳步推进村域经济发展。
的确如此,在“亿元村”年产值不断跃升的同时,江西“亿元村”数量渐次递增:萍乡高坑村、九江红星村、景德镇三河村、新余东风管理处、上饶前山村、南昌招贤村……年产值突破亿元、十亿元,他们已形成特色种养业、农业龙头企业、城郊经济、工业经济为主导产业等多种经济发展模式。
“十亿元村”萍乡高坑村完成“V”字转折,走的就是符合自身特色产业之路。2000年前,萍乡市高坑村依靠开采煤矿,跻身“亿元村”行列。2001年,因“关井压产”,这个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开始衰退,之后5年连年负债,最高时欠外债800多万元。2015年11月,高坑村根据自身情况,通过引进企业,采取股份制方式成立了萍乡市宏裕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入股萍乡焦化厂工业煤气站、江能光伏发电等项目,“借鸡生蛋”,让村集体经济一举转亏为盈,去年,村集体经济完成产值10亿余元。
随着电商的兴起,九江市红星村、景德镇市三河村迅速在网上“蹿红”,年产值突破10亿元。目前,红星村羽绒服产值已突破50亿元,其中线上交易额突破30亿元。
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改革开放成果也越来越惠及村民:高坑村村民一年人均分红达3000元;进顺村一年民生投入1680万元,村民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改革开放让“亿元村”在赣鄱大地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不断走向富裕,美好生活的前景更加清晰可见。(记者 余红举 实习生 江 慧 )来源:江西日报
来源:云企网-华中企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