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企业新闻网 2019-09-11 09:48 凌云
作者:陈亮、杨向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悉世情国情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时代特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加速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做出的战略安排。经济发展新时代,必须把握经济规律,抓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时间窗口”,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再上新台阶,以创新驱动推进制造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1.把握科技发展规律,把创新作为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和竞争能力的强弱。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以智能化、绿色低碳为特征的现代制造业正在重塑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贸易格局,创新驱动的现代制造业正在成为各国争抢的竞争制高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把握科技发展规律,围绕创新驱动,汇聚创新力量,以自主创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才能牢牢把握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
近年来,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为国家装备制造业振兴和国民经济建设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图为中国一重的生产车间内,工人在进行生产作业。新华社发
2019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日前在青岛举行,大会邀请国内外业界专家、前沿企业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高端制造业融合发展新路径。图为参会人员在展示区了解工业互联网产业成果。新华社发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整体的发展壮大与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发展交相辉映。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的科技发展在一些领域开始出现由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跨越,取得了一批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产生国际影响的重大成就。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发达国家通过控制价值链低端产业的利润空间,挤压、瓦解后发企业的资本积累能力和研发投入能力,使得我国制造业在一些关键核心领域仍受制于人,一些企业创新发展的能力、动力不足。此外,由于科技创新具有高风险、外部性和动态收益递增的典型特征,在研发投入产出方面、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方面、支撑产业发展的科技储备方面、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梯队方面、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方面,我国企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这也意味着未来科技创新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潜力巨大。当前,立足国情以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切实把握科技发展规律,汇聚创新力量,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日益强大的创新力量。
把握科技发展规律,汇聚创新力量,必须瞄准创新源头、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着力在关键领域尽快实现突破,塑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竞争新优势。着力优化创新资源与创新力量的布局,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和科研成果的转化,解决好关键核心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推进科技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着力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着力增强关键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研发与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意愿和能力,完善创新生态系统;着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产学研用协同共进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国际科技合作体系,关键核心领域自主可控与开放合作并行不悖。此外,创新驱动,人才为先,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注重创新人才的支撑作用,加速引导创新要素的集聚,这是中国制造业获取长期快速发展和竞争新优势的前提和基础。
2.把握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以合理的产业政策增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中国经济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列。经济总量的增长,总是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演进。产业结构演进有其内在规律,由于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在经济活动中有着广泛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因此产业结构演进呈现出一个产业比例关系不断优化、分工不断深化、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从国际产业演进的历史经验来看,技术进步、分工深化会推动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产业发展会从简单的数量规模扩张迈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也会逐渐由解决比例协调问题转向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推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刻把握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准确把握并解决好新时代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主要集中于制造业,而影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矛盾又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方面,体现为一般加工制造业与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之间的比重关系不够合理、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与一些高端行业供给不足、高端制造业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亟待突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专业分工与产业融合亟待深化等方面。新时代的产业结构调整,必然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先导,通过产业分工深化和产业链的延伸拓展,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要素组合与新的产业组织不断衍生,进而不断优化产业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之间的组合效率,最终提升制造业在开放条件下的国际竞争力。
在新一轮高水平开放背景下,必须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制定产业政策,扬长避短,以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产业关联度大、收入弹性大、集成度高的制造业的发展。比如智能制造、人工智能、高端芯片等先进制造业,就具有产业关联度大、收入弹性大、产业附加值高等特点,对其他产业也具有较强的产业带动力。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尤其要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做大做强和自主可控,同时加强对传统制造业的绿色低碳化、智能化改造,以自主创新推动中国制造业从被动适应向主动竞争转变。
3.把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以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活力
创新是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活力归根结底源于市场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源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动力。未来一个时期,中国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的阶段,面临着比以往其他国家实现跨越发展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要在竞争中取得进步,根本途径之一就在于把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市场活力,为经济发展寻求新的持续发展空间,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激发出更多活力。
开放创新、互利共赢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流,中国制造业在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实现了快速发展,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更是离不开进一步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尤其是与制造业息息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开放。为此,必须全方位推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体系建设,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缩减和完善负面清单,突出正向鼓励清单,推进准入前国民待遇,把握好高水平开放的力度、节奏,加快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充分展示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与信心,以高质量的对外开放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水平开放意味着高水平的“引进来”与高质量的“走出去”。一方面,充分发挥我国市场规模大的优势,主动扩大进口,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落脚点,充分利用全球技术、人才、资本、商品等资源,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所需,以促进市场竞争倒逼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在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逐步带动中国装备、中国品牌、中国技术、中国标准高质量“走出去”,通过互利合作、互联互通,夯实中国制造业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广范围内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能力。
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是以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使各种资源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加快建立推行市场化的资源节约新机制,引导和激励市场主体在充分竞争中节约资源,把资源环境压力转化为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二是以制度创新来推进节能减排,建立完善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加快建设完善排污权交易和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使负外部性成本内部化为企业成本;三是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通过严格的环境、质量、能耗等技术标准来引导制造业发展,促进政府规制与市场竞争的有效统一。 (来源:光明日报)
来源:云企网-华中企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