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企业新闻网 2022-04-11 10:54 网站编辑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春耕生产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春播粮食意向面积完成进度同比加快,全国早稻育秧近七成。夏粮生产基础好于预期。
一系列支持政策也抢抓农时,全力保障,化肥农资稳价保供、中央财政一次性补贴等政策相继落地,让粮农吃下“定心丸”。与此同时,着眼全局,一批重大农业支持政策和骨干工程正在系统谋划,让现代农业的基础支撑更牢,让粮食丰收底气更足。
春耕有序 夏粮生产基础好于预期
“越冬期气温偏高、光照适宜,再加上水肥紧跟,苗情整体好于预期!”当前,河南小麦正进入拔节期,谈起今年的小麦长势,河南省滑县种粮大户王付强信心满满。
不负好春光,春耕正当时。作为夏粮产量占比超过全国总产量四分之一的“中原粮仓”,河南春管春耕正有序进行。滑县县委书记陈忠向记者介绍,目前,全县181.2万亩小麦浇水施肥已全部管理过一遍,全县一、二类苗面积提升近30个百分点。河南省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省一、二类苗比例上升至88.5%。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为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一系列部署,提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中江县是四川产粮第一大县,202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2.3万吨。记者来到中江县黄鹿镇金燕村,看到在刚刚平整出来的土地上,几台播种机正进行四行大豆、两行玉米的带状复合种植。截至3月10日,四川全省大春粮食育播面积1021.8万亩,进度达12.7%。近期已将全省粮食生产和大豆扩种任务分配到了市州,各地正按要求分解落实。
春季农业生产进展顺利,对于夯实夏粮丰收基础,保供给、稳预期、增信心意义重大。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3月28日,全国春播粮食已完成意向面积的7.6%,同比加快0.3个百分点,全国早稻育秧近七成。
政策给力 稳住农民种粮预期
抢抓农时,全力保障。推动农资稳价保供、中央财政一次性补贴、适当提高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一系列支持政策让粮农吃下“定心丸”。
化肥被称为“粮食的粮食”,春耕时节正是化肥需求旺季。受国际市场影响,煤炭、天然气等价格高位运行,带动化肥生产成本增加。同时受疫情影响,多地农资物流运输不畅造成货源短缺,多种因素共同拉高了化肥价格。
记者28日获悉,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近日印发通知,要求增强国内化肥生产供应能力,保障化肥供应和市场平稳运行。另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消息,3月份起,今年第一批300多万吨春耕肥储备已开始向市场投放,后续还有大量储备化肥将陆续投放市场。
河南省宁陵县是全国重要的复合肥生产基地,复合肥年生产能力达1000万吨,农资辐射河南、山东、安徽、河北等省市。为保障春耕用肥,当地克服原材料紧缺等不利因素,不误农时稳供应。史丹利化肥宁陵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胜波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公司在新的销售年度已实现产量同比增长15%左右,销量增长50%左右,全力保障农业生产用肥。
此外,针对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近日中央财政下达资金200亿元,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中央一号文件还明确,2022年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
“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对种粮农民带来的影响,从需求端对农户进行补贴是核心。”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郑风田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从中央一号文件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的承诺,到中央财政补贴精准发放,一系列政策释放出了明确的积极信号,有利于稳定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也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助力 粮食丰收更有底气
着眼全局,一批重大农业支持政策和骨干工程正在系统谋划,让现代农业的基础支撑更牢,让粮食丰收底气更足。3月25日召开的农业农村部会议强调,要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耕地保护建设,加快农机装备补短板,服务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对于种田人来说,无处不在的“高科技”为赶农时、增产量的春耕增添了底气。
在山西省运城市,黄河滩涂地的中央,矗立着一座远鹏智慧农场。当地种粮大户胡天妮告诉记者,他从2020年9月开始使用智能喷灌系统,对每块地精准管护。
站在麦田里,看到正处于返青期的小麦长势良好,胡天妮露出了笑容。他说,经过农技人员指导增施肥料,以及智能化农机作业,麦苗正在从叶色发黄、窄短的三类苗,向二类苗、一类苗转变。
确保粮食产量稳定,不仅是要保证耕地面积,更要提高耕地质量。
在四川,农村机电提灌站、提灌设施建设和老旧提灌站更新改造正加快推进。记者了解到,当地将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目前,当地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7.5万亩,2022年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8.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0.5万亩。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将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新建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区。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中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方略,对于确保粮食产量稳定意义重大。”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在保障耕地数量、严守耕地红线的同时,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同时,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聚焦关键领域,加快农业核心技术攻关。此外,他表示,要着力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好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来源:经济参考报 子旭 高健钧 李鹏 魏飚)
来源:云企网-华中企业新闻网